中国石化: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发布日期:2022.10.28
中国石化坚持科技创新导向,加强基础研究,向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重大工程装备等领域进军。努力担负起“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责任,为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提供坚实支撑。
支撑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油气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体系,掌握了炼油全流程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当。石油化工主要技术不断提高,重大装备国产化积极推进。
今年8月初,“神地一号”在大漠深处问世。在“深层工程”的顺北油气田基地,中国石化宣布通过顺北803斜井测试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折合油气达到1017吨,成为该地区第15口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成功的千吨井。
“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是中国石化的三大核心职责之一。中国石化公司干部职工始终保持红色基因和战斗情怀,不断深化理论认识,提高工程技术水平,向地下更深处探索。
在油气勘探开发方面,中国石化形成了独特的油气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体系,在超深层油气、页岩油气等领域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有力推动了老油田精细勘探和高效开发。
在炼油方面,中国石化掌握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当的炼油全流程技术,不断完善重油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催化裂化、催化汽油吸附脱硫、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等技术,成功开发了烷基化、异构化技术、高端润滑油合成基础油等特种油品生产工艺,支撑了中国千万吨级炼油厂的建设,满足了汽柴油质量标准由国三提升至国六的技术要求。
化工方面,中国石化突破并不断完善石化行业主体技术,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实现了百万吨乙烯装置的设计和建设。芳烃成套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还成功开发并不断完善了气液聚乙烯、第三代环保聚丙烯、稀土异戊橡胶、溴化丁基橡胶、SEBS、对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丁烯-1等合成材料成套技术,以及异丙苯、丙烯腈等有机化工成套技术。
在工程装备方面,中国石化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国产化,电压裂装备、高端钻头、大型加氢反应器、大型乙烯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制冷压缩机、大型挤压造粒装置、乙烯冷箱、大型炼油装置DCS等一批世界先进装备不断取得突破,有力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截至2021年底,中国石化申请专利约9.03万件,授权专利5.49万件,专利综合优势居中央企业首位,不断把自身建设成为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引领国家能源化工科技发展的战略性科技力量。
改革破冰提升整体效率:科技改革示范行动向纵深推进,打造贯通式创新模式,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快。
观念的改变往往先于行动和突破。
近年来,中国石化加强顶层设计,打破体制壁垒
“十龙”科技攻关机制有效运转,打破单位、团队、专业界限,集中科研、设计、生产、装备制造、工程建设,整体组织联合攻关,确保自主研发技术以最快速度实现产业转化。截至2021年底,通过“十龙”重点攻关,公司已完成200多项重大成套技术产业改造。
科技攻关机制不断完善,“大兵团”一体化作战辅助技术快速迭代升级,产学研结合机制得到强化。“曝光名单、挂帅”机制创新推广,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完善。2022年初,中国石化公司第一批公共人才名单贴出。来自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陕西煤炭工业与化工学院、北京化工大学的6个研究团队成功“曝光榜单”,大力推进“随钻高速传输”等关键技术,形成了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探索科技与资本融合新模式,进一步促进成果转化。
搭建“创新空间”网络平台,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承办中央企业“璀璨之星”创新创意大赛新材料大赛;在浙江、广东等地,成立了9家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的创新型公司,打造了一个高精尖的R&D和转化平台。
让科技人才相互竞争:建设科研领军人才队伍,激发青年科技人才来源,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是赢得未来的关键。
中国石化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院士后备支持计划,着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目前拥有两院院士24人,直属单位首席专家及以上高层次人才近500人。实施人才引进、项目引进、人才灵活使用,强化了科研团队的整合优势,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聚集了一批“高技能紧缺人才”。目前,R&D人员超过2万人,在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
公司党组强调,要把战略人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建设能源化工领域重要的人才集聚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人才支撑。
建设科研领军人才队伍,加强领导,带动——
今年1月,中国石化首次聘请了三位首席科学家。将在油气开发、石油炼制、化工、材料等领域发挥各自优势,带动更多原创性技术突破。7月,首席科学家工作室揭牌,将有效探索行业人才的进一步培养。
激励青年科技人才-战略性科技人才的源泉-——
中国石化实施“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选拔培养,选拔45岁以下专家约600名。
为激发人才活力,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围绕国家重点领域和行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为重大科研任务培养人才,实施人才梯队、科研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特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