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美好生活充电 为美丽中国赋能
发布日期:2022.08.05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并使碳峰碳中和、中和。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明确了建设能源强国的新目标,为新时期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石,是现代社会的血液。电网是能源转换、优化配置、供需对接的重要平台。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特大型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国家电网公司努力发挥“大国重器”和“顶梁柱”作用,争做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推动者、开拓者和引领者。为美好生活充电,为美丽中国赋能。
一、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取得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能源低碳关系到人类的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能源革命。能源清洁和低碳转型取得历史性成就,能源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能源消费结构继续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能源消费年均增长3%左右,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增长。清洁低碳已经成为能源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持续下降,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持续提高。截至2021年底,我国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56%,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5%;低碳节能生产转型深入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和充电网络持续完善,终端电气化水平稳步提升;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784万辆,呈现持续高速增长态势,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超过260万辆,充电网络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我国能源安全能力持续提升,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形成了煤、油、气、电、电、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能源运输网络继续改善。电力供应保障基础不断巩固,装机和发电规模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底,我国原油产量连续三年回升,天然气产量连续5年增加100亿立方米以上。电力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增加到23.8亿千瓦和8.4万亿千瓦时。100千瓦,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跃居世界第一,沙漠、戈壁、沙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加快建设。我国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跃居世界第一。
:
皖东-皖南1100 kV高压DC输电工程是我国自主开发的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电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长的UHV工程。该项目每年可减少华东地区约3800万吨燃煤的消耗,成为连接西部边疆和华东地区的“电力丝绸之路”。图为该项目新疆哈密段输电线路。照片告白
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加速。我国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社会各方将共同推动能源技术创新水平迈上新台阶。世界最大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了一个动荡变革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呈现新局面。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确保如期实现碳峰值碳中和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性的变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能源结构布局将深度调整。清洁低碳能源将大规模发展,逐步取代传统化石能源在能源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预计到2030年和2060年,我国非化学能源能源占比将由2020年的16%分别提高到25%和80%。能源开发方式将呈现集中和分散的特点。
能源使用将呈现复杂的多样化。电能的使用范围扩展到许多以前没有使用过的领域。电动汽车、数据中心、能效服务等各种新能源使用方式和服务需求大量涌现。以电动为主的终端能源替代成为主流。能源利用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综合化和互动化。
能源科技创新将加速融合发展。新能源开发、多能源转换、先进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能源系统控制等领域的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涌现。数字技术和能源技术深度融合。更高效、更友好。
能源产业生态将加速升级。一大批充满活力的新型市场主体进入,传统能源企业加快转型,催生了综合能源服务、能源大数据、平台业务、能源总量等一大批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新能源生态系统。
电是一种清洁、高效、便捷的二次能源。电力是清洁和低碳转型的关键领域。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发电的主要途径。对于终端化石能源消耗的设备,电力是主要选择。推动能源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电力是优势领域。随着“双碳”进程的加快和能源转型的深入推进,传统电力系统正朝着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开放互动、智能友好的方向演进。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电力系统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压力。
从供给侧来看,体现在清洁能源的装修和电力主体上。推进能源清洁化和低碳转型,就是要加快发展非化工能源,特别是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我国的非石能源主要是利用电能。预计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中新能源发电规模将超过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到2060年新能源发电比重有望超过50%,成为电力主力。
从消费端来看,体现在终端能耗和“生产消费”的高度电气化。据估计,2030年和2060年我国的终端能源消费水平将提高到39%和70%左右。随着电力负荷和储能的快速发展,许多电力用户既是电能消费者又是电能生产者,电力生产和销售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电网侧来看,电网的发展将形成大电网主导和多电网形态并存的格局。交通DC混合联合电网仍是优化能源资源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微型电网、分布式能源、储能和DC本地电网将
从系统整体来看,体现在运行机制和平衡方式上。随着新能源发电以及储能等调节性负荷对常规电源的大规模替代,“双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特征进一步凸显。电力系统将从源与负荷的实时平衡,逐渐转变为对源网负荷协调互动的非完全实时平衡。
二、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新型电力系统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新型电力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这一重要意义也为全球大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路径和中国方案。电网是建设新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国家电网是基于电网的功能定位。它提出并坚持清洁低碳是方向,能源保险供给是基础,能源安全是关键,能源自主是根本,能源创新是动力、节能、高效的原则。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加快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为推进能源清洁和低碳转型、建设强国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
国家风光储示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智能输电于一体的新能源示范电站项目。依托该示范工程,国家电网成功完成了国内外首个大规模新能源系统的网络性能测试。该项目帮助北京冬奥会整个场馆实现100%绿色供电,“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成为绿色冬奥会的闪亮名片。图为位于河北省张北县的国家景观储库示范工程。照片告白
适应能源配置更加平台化,创新电网发展。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我国能源资源与需求呈反向分布,西部能源基地与东中部负荷中心一般相距1000-3000公里。国家电网继续完善核心骨干电网,加快各级电网建设,供需两端协调,积极服务新能源发展,推进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有序替代。共完成29个稳定、安全、可靠的高压输电工程。最长输电距离达到3300公里,跨区跨省输电能力超过2.4亿千瓦。坚决扛起供电网络的责任,守住大电网安全线,把保障民生作为保障供电的重中之重。在抗灾救灾和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2.4万亿元电网,大力推进新能源供应体系建设。一方面,不断完善各级高压电网,服务沙漠、戈壁、沙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支撑和促进大型电源基地集约化发展和远距离输送。另一方面,加快建设现代智慧配电网促进微网和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满足各类电力设施的便捷接入,即即插即用。力争2025年公司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达到3亿千瓦,2030年达到3.7亿千瓦,清洁能源电力在交通电力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
适应能源生产加速,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再通,传统能源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党中央提出“双碳”目标后,国家电网第一时间研究部署,发布实施“双碳”行动计划,并出台一系列务实举措。新能源发电易受气候和环境影响,贡献不稳定。“极热无风,极寒少光”的特点很明显。需要汇集各种资源参与调控,增强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国家电网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电站,提高系统调节能力。截至2021年底,国家电网运行区抽水蓄能电站分别输送2631万千瓦和4643万千瓦。通过风光互补,大电网互不相让,青海省创造了青海省连续31天全清洁能源供电的世界纪录。截至2021年底,国家电网运行区域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5.4亿千瓦,新能源利用率达到97.4%,成为世界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最大的电网。
国家电网将支持现役煤改电机组节能减碳、弹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100千瓦改造任务。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加强与社会各方合作,加快建设蓄水电站,力争2025年和2030年分别达到5000万千瓦和1亿千瓦。支持新能源储能的大规模应用,预计2030年公司新能源储能容量将达到1亿千瓦。通过综合政策,多措并举,促进新能源消费的使用。
适应能源消费高度电气化,促进节能降耗,满足多样化能源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消费领域,要增强全民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和过度消费。电气化水平是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提高消费侧电气化水平是促进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的重要途径。国家电网安全有序,因地制宜推进电能替代。在北方地区,它促进北方地区电煤的清洁和加热。相当于减少散煤4.8亿吨,二氧化碳8.7亿吨。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十纵十横两环网”快速充电网络,有效缓解电动汽车长途出行的“里程焦虑”。
国家电网将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开展能源诊断、能效提升等综合能源服务,积极推进电、氢、气、冷、热等多能源互补和高效利用,打造高弹性、高韧性的现代综合能源体系。聚焦工业、交通、建筑、居民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拓展电能替代深度。“十四五”期间,全国电网经营区域预计置换电量超过6000亿千瓦时,2020-2030年累计置换电量超过1万亿千瓦时。持续投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实现高速公路快速网络服务里程达到10万公里。持续优化电力经营环境,持续提升“获取电力”水平,打造“阳光产业拓展”电力服务品牌,不断提升客户参与度、满意度和获得感。
适应能源科技创新融合,打造原创技术源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增强国有企业原始技术需求牵引、源头引领、资源配置、应用转化能力,打造原始技术源头。国家电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永科世界电网的科技难题,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原创成果。共获得国家科技奖91项。联合30余家骨干企业、知名高校和社会团体,发起成立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聚集优势科研力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国际上率先建立高电压、智能电网标准体系,国际标准共121项,国家标准1083项,覆盖新型电力系统新兴技术领域。
国家电网将大力实施新型电力系统技术研究运行计划,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开展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虚拟电厂、UHV开关等重大技术研究。人领域的技术难点,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创建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依托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集聚创新要素,凝聚各方合力,围绕新电力系统重大技术需求开展联合研究、标准制定、经验交流和成果共享,加快国产替代步伐。持续跟踪颠覆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
:
抽水蓄能是目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好、最具规模化发展条件的方式。也是清洁低碳的灵活调节电源。我国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底,国家电网管理区域抽水蓄能电站分别达到2631万千瓦和4643万千瓦。图为江苏宜兴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照片告白
适应能源业态不断数字化,加强能源互联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国家电网建设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云平台,为新能源规划建设、并网、交易结算提供一站式服务。共有超过283万人次访问景观站。构建全球覆盖最广、充电桩接入最多、车桩网络协同发展,累计接入充电桩超过170万个,为超过1100万用户提供便捷智能充换电服务。完善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依托在线国网、新能源云等线上平台,构建户用全网结算流程一站式服务构建集团并网结算,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构建分布式光伏服务生态圈。
国家电网将进一步应用“大云建模智慧链”等技术,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实现电网生产、运营、管理等核心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推广使用各领域、各环节和其他能源系统的源网lotus storage进行协调和联动。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推动新能源云升级为国家能源云平台,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