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65902675

新闻动态

news

刘亚芳:加快发展新型储能已成国际国内基本共识

发布日期:2022.08.26 

开始!我国首个(套)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近日在湖北应城举行开园仪式,打造绿色、零碳、高效、经济的大容量压缩空气储能新路径。

已完成!5月27日,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电力灵武储能项目竣工。是飞轮储能单体储能最大、总储能最多的工程项目。

今年以来,在政策支持和企业努力下,新能源储能发展不断,相关建设不断刷新“进度条”。"加快发展新能源储能已经成为国内的基本共识."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刘在新华网《大国能创》栏目的一个栏目中表示,“十四五”期间将继续坚持市场主导和政策导向。驱动,强调统筹规划、多元发展,鼓励创新示范、先行先试,推动新能源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

预计到2025年底,电力系统新能源储能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有效支撑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

储能技术本质是实现能量时空转移和转化的工具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能源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我国现有的电力系统是基于大型火电、水电、核电等可控电源的设计和建设,以及接受和淘汰大规模高规模风力和光伏发电。迫切需要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

“要大力发展各类储能,弥补系统调节电力缺口的灵活性,支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刘说,储能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电力系统。即利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促进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快速发展,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促进节能增效也有很好的作用。

刘指出,近年来在国内和国内发展方面已经形成基本共识。它是支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热点,支持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消除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坚持市场主导和政策驱动,强调规划谋划、多元发展,鼓励创新示范、先行先试,推动新能源储能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刘表示,到2025年底,电力系统新能源储能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有力支撑了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建设。

国家能源局高度重视储能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碳和调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也是新能源储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随着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规模的迅速增加,对灵活调节能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在大漠戈壁集中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的背景下,推进新能源储能规模化发展,加快新型电力体系建设,任务紧迫而艰巨。”刘表示,据介绍,国家能源局高度重视储能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继续加强新能源储能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强宏观政策引导,出台了《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聚焦碳战略目标,部署新能源储能发展的主要任务,细化具体措施, 明确任务分工,加强政、产、研、研,促进形成技术、市场和机制的多轮驱动,推动新能源储能和新动力系统的发展

刘说,当前的重点是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新能源储能的重要意义;在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新能源储能的安全性;积极研究建立新型储能成本和引导机制;行业管理水平;要加强试点示范,以产业发展引领科技创新。

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

千头万绪,止于一端。作为一种新技术,新能源储能怎么用?作为一种新业态,新能源储能如何推广?

“新能源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使用的问题,是国家能源局科技司的重点和努力方向。”刘对说:

近日,国家能源局会同国家发改委发布了a 《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明确了相关要求。

刘指出,作为一种新技术和新业态的新型储能,为了能够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还需要研究一系列的系统性问题。

近日,国家能源局官网公开征集储能研究项目承担单位,内容涵盖新能源储能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安全、标准化、应用场景、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等7个方面。“这些研究课题是经过广泛调查和咨询确定的,包括:电力公司、储能设备制造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以及行业组织。”

据了解,该课题一经公开,反响积极,多家单位报名参加了该课题研究。“目前经过认真梳理,正在按照相关规定对专家进行评审,组织专家进行评估,最终确定课题研究承担单位。”刘透露,目标是在年底前完成调研,形成政策建议。

在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的同时,国家能源局还将进一步加强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促进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使用和调度效果。

“作为一种新技术、新商业业态,我们还在学习和借鉴,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学习示范工程实践。”刘说,在总结发展经验的颠覆性技术将产生的冲击和影响的电力系统和能源系统,并积极稳妥地处理各种新的情况和问题的发展面临的新的储能产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支持建设新的电力系统,以帮助碳峰值碳中和和中立的顺利实现。

© 2020-2023 凯立智能科技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2022011005号-1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13865902675   邮箱:13865902675@139.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合欢路26号    友情链接:凯立科技